Emily Lin Hasham - EX-Product Leader@Figma | Product Lover #10

Emily Lin Hasham - EX-Product Leader@Figma | Product Lover #10

April 20th, 2025

image

👋 嗨我是 Emily,這五年在 Figma 擔任產品經理 (Product leader),之前則在 Microsoft 和 Google 待過。我雖然出生在美國,但 10 到 18 歲曾在台灣唸書、生活,因此對亞洲有很深的連結。 現在我處於職涯休息階段,正在亞洲各地旅行,也想利用這段時間多畫畫、寫作,嘗試工作期間不曾探索的領域。

為什麼踏入產品經理領域 What led you into product management field?

我最初是從 Neopets(類似電子雞寵物養成遊戲)自己琢磨 HTML/CSS,為寵物頁面做風格改造,才慢慢對寫程式跟設計產生興趣。後來在大學同時修了資訊工程 (Computer Science) 和工作室藝術 (Studio Art),剛好結合了我對技術+創意的愛好。

畢業後開始實習,我其實是從 UX design 起步,卻經常碰到繁瑣的設計苦差事,例如「把所有元件從五行改成四行排列」,要一直算來算去、又得重新做紅線標註(Redline)…這段過程讓我發現自己沒那麼喜歡過度細節的工作。反而是產品經理這個角色更吸引我,因為 PM 不僅要理解技術細節、顧及使用者體驗,還要兼顧商業策略,感覺層面更廣、更有挑戰。

而且實習時想要「轉換跑道」也比較容易,不太需要重新面試;像我那時就直接詢問組內「可不可以做 PM 看看?」,人資也很願意讓我嘗試。PM 的面試除了重解題能力和表達溝通,也因為我從設計師跨域轉職,還附帶了很完整的作品集,所以轉換起來也更順利。接下來一做,就過了十個年頭。

筆者備註 - 在 Figma 擔任 PM 的 Emily 可是推動 Auto Layout 的幕後功臣之一!

一天是怎麼安排的 What does a typical day look like?

還在 Figma 時,我通常早上 8 點左右起床,會先出走走或買杯咖啡清醒一下,接著 9 點開始一連串的會議、working session,不間斷到下午 5、6 點。Figma 內部非常重視產品功能討論,大家會深入研究一個方向、又同時能保留彈性做調整。因為討論進度推得很快,有時下班我會直接去上健身課,好讓自己真的從工作模式「下線」。

image
image

能跟我們介紹你的工作環境嗎 What’s your workstation setup?

家裡的工作區是一張靠窗的升降桌,光線好、空間清爽,我的桌上有許多從台灣或日本帶回來的貓咪扭蛋,擺起來很可愛,能看出我是貓人對吧!

image
image

Figma 辦公室則處處五顏六色,滿是能舒適工作的區域、還有隔音很好的 phone booths。另外這個「書牆」也很有趣,每位新員工都會推薦一本書,公司會買下那本書來擺著,供大家翻閱。疫情時期我們暫停了實體擺書,改用 Figma 做虛擬「書牆」來延續這個傳統。

image
image
image

至於手機,我只會放最常用的 Apps 在主畫面,其他都丟在蘋果自動建立的資料夾裡或乾脆直接搜尋的,這樣主畫面看起來比較整潔,會讓人感覺我非常有條理(笑)。

image
image
image

你的靈感來源 Where do you go to get inspired?

我經常靠散步清理思緒,有時會直接走個五英里,暫時遠離電腦和訊息通知,想法偶爾就是在這種沒有外界干擾的時候突然跑出來。平常也會跟許多同事交流想法、瀏覽 Twitter 上使用者操作 Figma 或 FigJam 遇到的問題、或是有趣點子。

image

Emily: Picture from one of the long walks

因為 Figma 的主要用戶族群是設計師,他們在表達需求通常很有條理,甚至會把想法用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、或是做成流程圖、影片示意,非常有助於團隊內部討論,我想這是設計師社群的特別之處,也是以往在 Microsoft、Google 不曾收到過的使用者回饋。

image

小編備註 : 早在 FigJam 問世兩年前,就已經能在社群看到設計團隊使用 High-five (擊掌) 的互動文化來激勵成員,我想 Figma 都有看在眼裡吧!

你在工作之中的成就感來源 What pieces of work are you most proud of?

絕對是擔任 FigJam 的產品經理!在 20 年疫情期間,我們察覺到人們需要另一個類似 Figma 的白板協作工具,所以迅速組隊探索、開發。雖然開發時間相對緊迫,但做產品的過程很有趣、充滿能量,過程中體會到能幫大家在遠距工作中保持互動很有意義。

image
image

筆者補充 : Emily 在年會中談到 FigJam 的開發細節,如此簡潔的白板工具背後是那麼多的考量與取捨

在公司裡面對的挑戰是 What design challenges do you face at your company?

我加入 Figma 時大約是 200 人左右,離開後已經超過 2000 人 (包括 40 位 PM 和將近 70 位設計師),成長速度很驚人。同時間我也從單一產品的產品經理 (FigJam PM) 晉升成管理職 (Group Product Manager) ,工作重心開始轉向「幫助他人解決問題」,而不是每件事都親自衝在最前線。帶領其他 PM 成員做新功能、新產品 (例如 Figma Slides,還有其他還未上線的產品 😎),看著他們也帶著那股衝勁開發產品,非常有成就感。這個心態轉換對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,但也是在學如何放手讓團隊成長。

分享你工作時會聽的歌吧 What music do you listen to while designing

說到音樂,我個人偏好 EDM & Tropical House 這類有節奏、能量感強的音樂;工作起來比較有勁。我現在也偶爾會聽 K-pop,雖然比較新的團體沒有研究,但對 BLACKPINK 非常熟悉,我在看過他們的現場表演之後就入坑了,舞台魅力真的很驚人!

任何給其他讀者的話 Any advice for ambitious designers

關於職涯:

讓自己能貢獻的價值、個人強項與公司和主管所需的方向一致,這對於自己的職涯發展會有正向的助力。我很感激在 Figma 工作的那段期間能有深刻體悟,才得以有更多空間發揮。

關於學習:

我以前覺得應該找「天生就很擅長」某方面的人做導師,後來才發現,比起天生厲害的人,其實「曾經在某方面不足,後來努力克服」的人更會教你具體學習的方法。天才型的人有時候是憑直覺做到,並不一定知道要怎麼一步步帶你成長;而曾經歷經過挫折的人,往往有更踏實的訣竅可以分享。

image

Emily: me with a FigJam beanie!

🪴 筆者心得寫在最後 - 很開心 4 年前鼓起勇氣邀約 Emily 訪談,如今終於得以完成心願。看到台灣的人才在世界各地發光發熱,打造出全球備受喜愛的產品,對所有產品人來說,這是最棒的激勵。也期待 Emily 接下來的精彩旅程!

Back

Designtips.today

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