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 設計工程師面試經驗分享
(GitHub, Figma, Apple)

2024 設計工程師面試經驗分享: GitHub, Figma, Apple

Aug 08th, 2025

image

前言

嗨我是現居倫敦的 Lichin 👋,2023 年搬來英國時自己就訂下了目標,要挑戰幾個心目中很想去的公司,只是因為時機不對、沒有合適職缺,這件事就暫時放著。沒想到在 2024/25 之間,分別得到了 GitHub、Figma 和 Apple 難得的面試經驗。


雖然三間公司開出的職位名稱各有不同,但本質上都是在找結合數位產品設計 (Product Design) 與軟體介面工程 (UI Engineering) 的職能。這樣的角色近年在歐美有個比較常見的名稱 — Design Engineer 設計工程師。對我來說這並不是太新的消息;早在 2020 年加入 PicCollage 拼貼趣時,我就是以這個角色開始工作,也在那幾年打磨了自己的能力和視野,讓我確定這會是未來繼續想深耕的方向。


在倫敦的第一份工作做了大約半年,我開始有了面試的念頭。前公司的產品主要面向企業型客戶 (to B),久了之後,我覺得自己和產品之間有一點距離,也始終對「生產力工具」類的產品更有熱情,於是慢慢開始準備投履歷。歐美的就業市場競爭很激烈,職缺需要歷經程序,又有可能突然停招,所以整個找工作過程被拉得漫長,我也告訴自己不要抱太多期待,因為有太多變數了。


這篇文章,想記錄下這三段面試的故事:成功拿到 Offer 的 GitHub,還有收到邀約、短暫面試但沒通過的 Figma 和 Apple。這些經驗讓我看到很多,也從中觀察到產業變化。或許你剛好在考慮轉換公司、或正在職涯路上思考下一步,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一點參考。

個人背景

文章開始前先簡單做個介紹:2018 年大學畢業後我開始在台北工作,第一份是在 Mobagel 擔任網頁工程師,開發面向企業的機器學習工具。2020 年加入 PicCollage 拼貼趣,以 Design Engineer 的身份在設計團隊協助改善設計工作流程、探索新產品。2023 年我申請到英國 Global Talent 簽證,搬到倫敦後加入 Intercom(AI 客戶溝通平台),負責網站與設計系統的建置。


過往六年我的重心都在網頁領域,做過 dashboard app、graphic design editor、還有 website。同時我也做了不少 side projects:開發 Figma plugins (累積 30+ 萬使用者),以及經營 designtips.today 自媒體,分享自己對工作、產業和設計工程這條路的想法。


會在這裡提及 Side projects,是沒想到這些過去默默累積、額外做的事,竟成了這幾趟旅程的通行證,接下來就一一回顧這三段面試歷程吧!

GitHub — 程式碼雲端託管平台

image

基本資訊

  • 公司規模:約 3000+ 人 (被微軟收購後兩邊人員流動頻繁,這邊只能抓大概數字)

  • 工作地點:🇬🇧 英國為主,GitHub 本身是遠端優先公司 (remote-first company),因此並不侷限在任何地點工作

  • 投遞方式:官方招募網站直接投遞

  • 面試職位與結果:Design Engineer, Copilot → Offer get

  • 面試流程:Recruiter phone screening → Hiring Manager Interview → Onsite Interview (Portfolio Review, Whiteboard ideation, Coding exercise) → Offer discussion,共約 3.5 個月 (2024.08-11)

  • 面試人員(7 人):Recruiter、Product Designer(3)、Design Manager(1)、Design Engineer (2)

公司背景與職缺資訊

2024 年七月,我看到 GitHub Copilot 團隊開出了 Design Engineer 職缺,那時心裡很開心,GitHub 對我來說有兩層意義:第一,它是許多人、也是我大學時期踏入寫程式世界的啟蒙工具;第二,Copilot 類型產品至今仍是產業裡需要大量研究、賦予定義的領域,而我自己也想在這塊多嘗試。


仔細看了職缺內容後,我發現這就是在台灣 PicCollage 拼貼趣時做過的工作範圍,能力和經驗都很貼合,整理好履歷,火速從官方招募網站送出了履歷。(後來想起,為了增加成功率,從 LinkedIn 先聯繫 GitHub 員工走內推是更穩健的方式)

面試流程

image

1. Recruiter Phone Screening 招聘人員電訪(30 分鐘)

履歷寄出後大約兩週,我收到了 recruiter 的回信,一開始其實有點意外,以為等了那麼久應該是拒信,結果是邀約電話面試的時間。recruiter 電訪主要目的是確認本人無誤、在英國的簽證狀態、過去經歷,還有整體的面試行程安排。


hint: 中間也問了一個必問的題目:「你目前預期薪資是多少?」依照建議,請盡量不要透露你的薪資數字,反而問對方目前開出職位的薪資範圍,讓這個談話比較往對等的方向走。

2. Hiring Manager Interview 設計主管面試(45 分鐘)

Recruiter 的電話面試結束後,接下來是和設計主管的面試。在國外的大型軟體公司,主管大致分成兩種:負責用人的 People Manager,以及專注在技術層面的 IC Manager。這一關是 People Manager 出面,了解面試者的能力可以怎麼補足、提升團隊。


讓我意外的是 GitHub 這麼成熟的公司,竟然沒有一個好用的時間排程工具,面試過程我得自己考慮不同時區的差異,整理出一份清楚的時間表,再交給 recruiter 去協調。雖然有點麻煩,但我後來想,或許這也是在考驗我溝通和安排行程的能力吧。🍵🥹

image

這一關和未來主管聊天整體氣氛算輕鬆,要講過去的專案經驗,也會穿插一些行為式問題(behavioral questions),分享專案時要能深入淺出、抓重點,還要隨時準備好應對面試官的追問,或是他突然丟出一個情境、限制,觀察我的思路怎麼回應。


這裡有個小技巧也許能幫上忙:如果情況允許不要急著進入正題。可以先寒暄一句,問問面試官「剛結束會議嗎?」這些簡單的開場能緩和氣氛,也能讓自己確認對方的狀態。這次面試時,我看到主管加入會議時人在計程車上,心裡瞬間涼了一半,馬上確認他是要去哪裡,幸好他說五分鐘後就到辦公室。我就趁這五分鐘整理心情,先快速介紹自己的背景,也順便請他介紹團隊現在的狀況。


聊天過程中我才知道,為什麼沒有走內推的我能進到面試流程。原來團隊知道我做的 Figma plugins,也記得我在 Figma 年會給過分享,因為這些經歷,他們對我起了好奇想約來聊聊。至此才明白讓我被看見的,是那些默默做了很多年的 side project!

image

3. Virtual Onsite(約 4 小時)

大公司最後的面試環節,要過五關斬六將輪番跟團隊成員面試。有些公司會拆成兩次進行,但我偏好一次解決比較直接。


通常這種 Onsite 面試流程在網路上能找到不少經驗分享,甚至有建議的準備方向。不過 GitHub 的 recruiter 很貼心,在過程中主動提供了參考資料,讓我更清楚每一關會考什麼。面試本身已經夠有壓力了,有這些資源真的讓我放鬆不少。

image

3.1 Portfolio Review 作品集報告(60 分鐘)

一開始,我花了幾分鐘簡單介紹自己和定位,接著進入兩個主要案例。


第一個案例是 PicCollage 設計團隊的流程改善,我分享怎麼從日常觀察設計團隊的作業流程,找到可以改進的機會點,提出一套內部工具的 prototype,推動改變發生,這是個 Design operation revamp 的案例。第二個專案是我在倫敦 Intercom 協助建置新產品網站的經驗,我展示了半年裡用 React / Tailwind / Motion 打造的互動體驗,也談到如何收斂需求、建立設計系統。


這兩個案例代表了我在不同面向上的角色:一方面是工程師對設計團隊的貢獻,另一方面是在開發過程中,主動提出互動設計細節的改善。面試官對案例都很有興趣,針對細節問了不少追問,最後問我有沒有做過 CLI(命令列介面)或完整的 AI 產品,我也老實承認這是目前經驗比較少的部分。

image

3.2 Ideation Exercise 設計發想工作坊(60 分鐘)

這一關是我最焦慮的。題目是針對一個設計議題,和兩位設計師一起在白板上進行小型工作坊,要先發散再收斂,最後討論解決方案。


焦慮的原因很簡單:這不是我擅長的領域。職涯一路走來我多數是從工程師的角度提供「解決工具或方案」,而不是去引導團隊「找問題、發想點子、再收斂」。說實話,在主持或引導 workshop 這塊我真的還不夠熟練。雖然兩位設計師人都很友善,但他們也感覺得出來我在控管時間上抓得不太好,一來英文說得不夠果斷,二來主持節奏也不夠流暢。最後這關就這樣有點尷尬地停在剛收斂完想法,卻來不及深入討論解決方案。


3.3 Technical Exercise 程式測驗(60 分鐘)

聊了三個小時後,最後一關終於回到我熟悉的場域 — 寫程式。這一關主要測的是 Design Engineer 的 coding 能力,同時也在觀察怎麼思考與規劃 Design System。在成熟的產品團隊裡,經常重複使用的介面元件,最後都會被整理成系統,供全公司共用。例如 GitHub 內部就是使用 Primer 這個系統。

image

測驗的方式很直接:先給我一個要做的 component,看我能不能拆解元件架構、寫好 CSS 樣式,再用 JavaScript 控制互動行為。元件完成後,面試官接著延伸問到 accessibility(無障礙設計),例如:除了滑鼠,是否能用鍵盤操作?針對身心障礙使用者,界面是否能完整操作?


除此之外,還要說明如果要把這個元件正式交給團隊使用,該怎麼寫文件(documentation)、需要包含哪些資訊,最後聊到設計系統套件的版本發布(releasing package)要怎麼處理。


簡單來說,這是一個從「開發」到「使用」設計系統的精簡版考題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研究 Shadcn 或是 RadixUI,理解它們如何規劃、開發、撰寫文件、發佈到社群,其實和這一關的精神非常接近。

image

4. 薪資談判

面試結束後,我又多等了一段時間才收到 recruiter 的回覆,因為 GitHub 是同時在歐洲多個國家招募,因此作業流程上比較慢,後來 recruiter 通知我的職等是 Mid-Senior,我也開始查 levels.fyi 上同職等在不同公司的薪資範圍、不同職等的薪資級距,幫助釐清薪資上限為何。


在面談聽到 Total Compensation (總體薪資) 後,我先不急著答應,而是花點時間逐一審視過每個細項,並提出對於薪資的想法。通常到了最後階段,人資並不會因為談判而直接撤銷 Offer,要知道公司可是花了不少錢跟時間才能找到候選人,你的一點調整對他們來說都是值得的,甚至最差結果就是持平,開口並沒有損失。


我直接表明想加入,不過 Base salary (底薪) 並不符合期待,是否能做調整、另外也詢問在目前公司表現良好,有機會被升遷,有沒有 Sign-on bonus (簽約獎金) 提升我的簽約意願。開口後我比較能自在地跟人資做薪資來回討論,儘管最後並沒有成功談到 Sign-on bonus,但獲得了 Base salary 上的調整 🙌,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收穫。不少人會因為拿到 Offer 太開心而鬆懈,但這反而是最關鍵的階段,好的薪資談判可以讓未來的自己開心一些,把辛苦錢變成自己喜歡的東西!

image

在薪資談判的技巧上 Chloe (ex-Discord PM) 的影片Jasmine (Google Interaction designer) 的訪談Haseeb (ex-Airbnb engineer) 的文章幫助很大,詳細地解釋為何要談薪資,以及在每個階段可以切入的角度,讓我建立很穩固的談判心態。

收穫與反思

這段經驗讓我意識到 side project **是會被看見的。**那些看似零散的實驗性專案、年會分享,沒想到真的能累積成另一種形式的履歷,在某些關鍵時刻,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。


目前在 GitHub 工作已經六個月,整體感受是充實又快速。AI 產品領域幾乎每天都有新的變化,有時學習上會感到挫折焦慮,但我也提醒自己不如當作一張白紙持續學習。不過也拜 GitHub 全遠端的文化所賜,這段時間我邊工作邊走訪了不少城市,算是一種生活上的補償~


我所在的團隊有兩位主管,一位是 Adrián,他本身也是數位產品天使投資人,經常帶來各種新技術跟團隊討論;另一位是 Tobias,曾是 Spotify 早期設計師,也是技術/設計兼備的 IC manager。團隊中還有像 Maxime 這樣經歷過設計軟體產品的設計師,我們組在合作時其實不太強調設計/工程的分界,很常有人從概念到實作全包,這讓整個工作場域充滿自由度。也許未來有機會,再分享我在這裡的日常!

Figma — 雲端協作設計平台

image

基本資訊

  • 公司規模:面試時 1000+ 人 (上市後已經超過 1600 人)

  • 工作地點:🇬🇧 英國倫敦

  • 投遞方式:HR 主動聯繫

  • 面試職位與結果:Product Designer, Dev Mode → Got rejected

  • 面試流程:Recruiter phone screening → Hiring Manager Interview → Portfolio Interview 共約 1.5 個月 (2024.03-05)

  • 面試人員:Recruiter、Product Designer、Design Manager

公司背景與職缺資訊

如果有讀過我的文章的讀者朋友,應該看得出來我對於 Figma 這間公司的關愛,不只是分享 Figma 工具建構設計系統的技巧、也兩度在 Figma 年會分享、做 plugins 給創作者使用。


Figma 的產品人 Niko, Noah, Shana, Sho, Rasmus … (多到放不下 😅),對於我的職涯有很大的啟發,形塑了我做產品的思維,讓我知道在世界上有這麼一群人在設計領域持續突破著。

image

2024 年三月,我突然收到 LinkedIn 上的訊息,是 Figma 的 recruiter。他說 Dev Mode 團隊正在擴編,想找一個設計和工程都能駕馭的 Product designer。那時我愣了一下心想:「是不是找錯了?我是 Design/Web Engineer,不是產品設計師。」深聊後理解對方沒有搞錯,因為 Dev Mode 想要的正是能理解工程開發端,又能帶領設計討論的人。


說實話那時心情是一半興奮、一半懷疑自己能不能行,Figma 對設計師的要求一直很高,而 Dev Mode 又是工程協作的產品線,顯然不是個輕鬆的職務,不過機會來了我還是答應。

面試流程

Figma 的面試過程相對簡短:Recruiter 電訪、Hiring Manager 聊天,再來到 Portfolio Review 我就被刷掉了。我有特別詢問能不能把 Onsite 切分進行,想讓自己更有準備空間。


當天的 Portfolio Review,我先從與 Figma 最有關聯的部分 (Figma plugins) 介紹起自己,讓對方能最快理解我的工作職責與角色。接著分享文章前段提到的 PicCollage (拼貼趣) 設計流程改善專案:

image

以及另外一個新產品的開發歷程,我刻意挑了與設計工具相關的案例,裡頭涵蓋了在 2D canvas (二維畫布) 上對物件拖移、選轉互動、以及使用鍵盤滑鼠來設計電子賀卡的體驗,讓內容與 Figma 更有連結性。


分享的過程其實很流暢,對方偶爾插話提問,直到最後 Q&A 時面試官丟出問題:「這個新產品探索專案裡,有多少設計是由你提出的?」我愣了一下,因為多數時候,我的角色定位是:接收第一版設計 → 討論迭代 → 負責實作,而不是那個一開始從零去定義產品的人。當下我如實回答,但也在心裡隱約明白,這個答案恐怕不是他們期待的。結果也不意外 Portfolio Review 結束,就沒有後續了。

收穫與反思

我沒有太失落,反而心裡清楚 Figma 要找的是能從 0 到 1 主導大型設計案的人,而我定位很明顯是在「設計 + 工程的執行」上的角色,如果要朝 Figma Product Designer 職位前進,是必要改變目前工作職務與專案內容。


面試過後幾個月,我看到他們順利招募到 SeungmeeDaniela。Seungmee 的其中一個作品是 Shadergradient,她讓大家知道原來漸層配色 + 粒子噪點效果能有這麼多組合可能性,Daniela 則在互動設計裡藏了很多讓人驚艷的視覺細節。看到作品集我心裡也只是敬佩地想:「對,這正是 Figma 要找的設計師。」她們不只是擁有極強的實作能力與品味(craft & taste),更重要的是能透過這些設計實際影響、改變人們工作的方式。

Apple

基本資訊

  • 公司規模:16+ 萬人

  • 工作地點:🇺🇸 美國加州 Cupertino

  • 投遞方式:HR 主動聯繫

  • 面試職位與結果:Human Interface Designer → Got rejected

  • 面試流程:Recruiter phone screening (x2) → HI Designer Chat 共約 1.5 個月 (2025.02-03)

  • 面試人員:Recruiter、HI Designer

公司背景與職缺資訊

如果說 Figma 是我早就放在目標清單上的機會,那麼 Apple 還真是完全意料之外。2025 年初我已經在 GitHub Copilot 團隊工作滿一個月,有一天在 Instagram 上突然收到一封陌生訊息,是來自 Apple recruiter 的招募邀請。


我第一反應是:「收過不少詐騙訊息,但這封也太認真了吧?」結果一查他的名字、LinkedIn、過往發過的貼文,發現竟然是真的。(心裡還是忍不住想:蘋果真的會用 IG 傳訊息找人也太酷了吧 🤯)

image

這位 recruiter 正在找 Apple Human Interface Design(HID)團隊新成員。這個團隊在產品設計圈可以說是極具份量,蘋果的 iOS、macOS 等核心體驗都出自他們之手。包括今年被大量討論的 Liquid Glass,也正是由 HID 團隊打造。Recruiter 說他是在 Instagram 上看到我經營的自媒體後決定主動聯繫。這讓我有點不可思議,沒想到就算是中文內容,也能傳到那麼遠的地方、被他們注意到。

image
image
image
image

面試流程

Apple 的面試流程沒有什麼參考,整體更像開放式的對談。前兩次是和 recruiter 深聊,他本人對設計團隊非常熟悉,也會進辦公室和設計師實際碰面。他會一邊跟我聊團隊文化,一邊補充分享:「想知道某位設計師做過什麼作品?去看那年的 WWDC keynote 就知道了!😆」


面談中我準備了三個 Figma plugin 的案例,希望用規模雖小但技術密度高的作品 (SVG manipulation / Wasm-based on device AI model),展現我執行面上的優勢。後來我也跟一位 HID 設計師進行輕鬆對談(至此都還沒正式進入面試階段)。這些交流對我來說很寶貴,也讓我知道他們對細節的要求遠超過我原本的預期,從簡報的視覺平衡、插圖的呈現方式,到 UI 上的空間規劃,他們都會提出具體建議。我也清楚感受到自己說故事的方式打動不了他們,專案的敘述節奏和深度,仍有不小差距。

image

聊完這三次我心裡其實有了底:沒有 iOS 的開發經驗,對 Apple 的設計系統也不熟悉,作品深度與表達方式離他們期待的水準還有一段距離。於是我主動跟 recruiter 表示,現在的我還沒準備好,這次面試先暫停會比較合適。對方非常理解,也鼓勵我未來有機會再聊。

收穫與反思

這面試真是一面很現實的鏡子,一照之下馬上就能看見自己還有哪些需要補足。不過更重要的是,我也清楚意識到如果真的想往 Apple designer 的方向邁進,現在的我恐怕得徹底轉換職涯。想了想,或許還是當個使用者比較快樂吧! 🍃


文末附上我非常敬佩的兩位 Apple 產品人:Chan 是我一直很欣賞的設計師,從 Fluid Interfaces、Dynamic Island 到 Liquid Glass,他不斷在突破軟體介面的可能性,能設計出上億人每天使用、卻又直覺易懂有效率的介面,是很困難的挑戰。另一位是 Marcos,他做了不少關於實體裝置上的手勢操作設計(gesture on interface),那些看似簡單的手指操作,背後可是蘊含著無數細膩的判斷與思考。

寫在最後: 你想要怎麼樣的職涯軌跡

結尾我還沒想好,講講大公司、AI trend、Design engineer、自己的產品好了

Back

Designtips.today

🕶